变阻器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变阻器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变阻器说课稿1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现行人教版教材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四节《变阻器》。
一、说教材
《变阻器》这节课在电学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谓承上启下。它既是上一课《电阻》的延伸,同时也是后续学习电路变化与规律的铺垫。本节内容由“变阻器”和“变阻器的应用”两部分组成。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要认识滑动变阻器,会画它在电路图中的符号,理解变阻器的工作原理;能够把变阻器正确连入电路,观察和体会变阻器对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调节作用。其中重点是知道变阻器的工作原理,难点是变阻器的正确使用。
二、说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关于改变灯泡亮度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前面又已经学习了电阻的概念和电阻的决定因素,本节课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但要注意基础训练,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2、教学设计理念
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以135课堂为指导,遵循以问题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思路,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利用多媒体大屏幕让学生直观感受,利用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利用自主学习让学生相信自己,利用小组交流让学生团结协作。
3、教法、学法
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以观察和体验为主,发现和讨论为辅。通过多媒体辅助和学生实验、共享协作,让学生来获得知识,体验成功,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教学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器材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三、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电阻?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二)学习新课
1、创设情境,新课引入
利用多媒体,教师播放课件“明暗变化的舞台灯光”。
板书:16.4 变阻器
2、提出问题
教师演示实验:用电阻丝控制小灯泡的亮度
提出问题:我是通过什么办法改变灯泡亮度的呢?
让学生通过观察,结合上节课学到的知识思考:都有哪些方式可以改变灯泡亮度?通过温故而知新的方式突破重点。
板书:一、变阻器工作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的电阻线长度改变电阻
3、大屏幕出示滑动变阻器符号及结构图
1)引导学生观察,认识滑动变阻器的原件符号和基本结构
2)通过实物对比观察让学生猜想铭牌上20 Ω 2A的含义并总结。过渡问题:变阻器在电路中应该怎样连接呢?
4、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并到黑板上汇报各组连接方法
5、组间进行评价,教师穿插引导,让学生总结出变阻器的正确连接方法
板书:二、用法1、接法:一上一下
延伸与提高:在选定接法下,滑片位置放在哪阻值最大?学生讨论、总结板书:2、滑片在与下方接线柱相反的方向阻值最大
6、实验探究
根据课本内容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体会变阻器的正确接法和移动滑片变阻时对电流、电压的调节作用,并观察灯泡亮度和电流表的示数变化。
7、大屏幕出示电阻箱,让学生观察认识并对比总结与滑动变阻器有哪些异同。
(三)课堂训练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
(四)由学生完成课堂小结
变阻器说课稿2一、教材分析
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物理量之间不是孤立的,本节课直观体现电阻的改变影响着电路中的电流,为深入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作思维的过渡。同时,变阻器是电阻知识的延伸和实际应用,它是电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电路元件之一,是本章教学重点。学习变阻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电阻的概念,又为以后学习电学实验做了必要的准备,在初中电学学习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从小实验引入变阻器,并介绍常见变阻器的结构,重点安排实验探究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构造、正确使用方法等。通过滑动变阻器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把知识转化成技术的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了部分的电学知识,电流和电路,电阻及其影响因素,掌握了一些解决电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具有一定的电学基础,但学生感性思维能力较强,理性思维能力较差,所以要从学生常见的现象入手,进一步根据学过的知识设计出这种电路元件。
三、教学目标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确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画结构示意图,电路符号。
2、会将滑动变阻器正确连入电路并正确使用,能分析滑片移动时引起电路中电流的变化。
3、知道滑动变阻器铭牌参数的含义,使用规则和实际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创造设计改变小灯泡亮度的实验,感知创造设计的一般方法,体会滑动变阻器的原理。
2、通过探究滑动变阻器连接方法的实验,体验并总结改变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电阻大小的方法和规律。
3、通过连续改变电流的实验,进一步加深理解电阻在电路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滑动变阻器的设计和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探究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
四、教法与学法变阻器的教学属于实验仪器的教学。
本节课拟采用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教师边讲解、边导控,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学生对实验仪器的认识过程是:先了了解仪器构造,再学习仪器的使用方法。因此教学上力求通过对变阻器的原理、构造、这一难点的突破,来顺利开展其使用方法这一重点的教学。设计滑动变阻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材又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所以,本人力图通过实验与电脑相结合的手段,引导学生完成这个设计,让他们初步体会到“创新”的喜悦,加深他们对物理这门学科的感情
五、教学准备器材:
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小灯泡、电源、导线、开关
六、教学程序设计
1、实验导入首先让学生利用现有器材设计一个可以使小灯泡发光 ……此处隐藏7594个字……法选择和教学过程设计这五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指导思想
新课程特别强调物理学科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更强调过程和方法的教学。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我校对物理学科的定位是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贯彻落实“改进探究教学,重视学生体验”,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相关技能,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以思维能力为基础的各种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设计让学生有体验的探究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步步为营的、有效的引导就可以促进学生的顿悟与理解,而不是造成学生机械背诵或一知半解。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在学生主体上的评价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思维参与,关注其情感体验。同时又要求教师能放能收,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与时效性。
二、教学背景分析
1、知识背景分析
《滑动变阻器》既是对上一节《电阻》的延伸,又是学习《欧姆定律》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学习后续知识影响很大。变阻器作为一种仪器在生产、生活中也有重要应用。所以,本节课对培养学生关注生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很有价值。
2、学生背景分析
(1)经验方面——学生刚刚学习电阻的知识,可以分析如何去改变电阻的大小;有电学实验的操作经历,已习惯了必须把线接在接线柱上;学生对“变阻器”的感性认识比较少。
(2)心理方面——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愿意探究未知问题。
(3)能力方面——生产生活中与“变阻器”有关的事例大多比较复杂,学生还很难独立解释、解决。
三、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
(2)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会把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使之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2、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变阻器原理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2)在学习滑动变阻器使用的过程中,用推理再实验验证的方法,体验物理实验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生活中的物理,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体验通过实验验证推论正确性的乐趣。
基于在从前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后续解题中的思维障碍是对变阻器的原理不够清晰,特别如果使用三个接线柱的情况更是无从下手。学生多半是盲目背诵滑动变阻器使用的规律是“滑片离下接线柱的距离”,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滑动变阻器原理的深刻理解和对构造的足够认识。因此,确定教学重点为滑动变阻器的原理,这既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难点为根据变阻器原理分析滑片移动对连入电路中电阻以及对电路中电流的影响。
四、 教学方法选择
本节课主要采取教师演示、对比、设疑、启发、追问、引导、适时应用媒体等手段,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有机会在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中,经历知识形成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思维活动。学生通过两次探究学习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从而达到思路清晰,最终形成知识,获得方法,培养能力。
五、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在课题的引入时,我以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实验创设一个干净的情景来直接切入主题,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因为之前学生做实验时已习惯了亮度不变的小灯泡,因此对小灯泡亮度能改变感觉有新鲜感,有对学习对象主动研究的求知欲。
(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
在处理滑动变阻器原理这个重点时,我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出发,选用最靠近问题本质的器材——“一根长电阻线+金属夹”来给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学生正思考演示实验中小灯泡亮度改变是如何实现的,跃跃欲试之时马上就有机会自己动手实践,他会很有积极性去参与。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动手与思考相结合,他要应用刚学过的电阻的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中间还伴随着观察、尝试、同伴合作、交流、再思考,有提升还有竞争,学生进入一种主动学习的境界,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不同层次的体验。
因为物理情景清晰,在学生有探究体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即时生成的追问引导学生得出变阻器的原理。教师补充“另一段电阻丝并没有接入电路”,在对比中帮助学生扫清认知障碍。在得出原理后,通过金属夹滑动初步建立分析问题的思维程序,这样为后面迁移到滑动变阻器的分析做铺垫。
(三) 即时追问,思维深入
在处理滑动变阻器的构造时,我采取以教材为学习资源,结合学生观察实物,将实验室用的滑动变阻器与前面已分析透彻的最简单的滑动变阻器作对比,如哪部分相当于金属夹?哪部分相当于电阻线?为什么把电阻线绕成圈?绕在什么上?为什么电阻线的表面刷一层绝缘漆?那与滑片又无法导通了,怎么办?
我们一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每接触一种新仪器都要关注铭牌上的信息。这样学生在自学和表达、交流的过程中可对变阻器的结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是机械的记忆,明白每部分构造都是因需要而生的,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将“构造—结构示意图—元件符号”整合起来说明,一一对应。
用一个大的变阻器给学生以感官的刺激,学生猜想此变阻器与他们所用的变阻器的最大阻值的对比结果,并说出依据,训练铭牌意义的同时又突出变阻器的原理。
(四)进行实验、验证猜想
在变阻器的使用方面,传统的方法是让学生去做,做完后再找规律,结果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把原理丢在一旁,又重新从一个表象的角度去发现哪些方法有效,最后成了背诵滑动变阻器使用的规律,还得教师帮他拉回到原理的正轨,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高中阶段后续知识的学习。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始终抓住本质,紧紧围绕并应用原理去做探究和思考。变阻器有四个接线柱是使学生困惑的原因,当共同分析有几种接法后,根据分析滑动变阻器的程序进行练习,并进行小组交流。为了改变过去学生学习滑动变阻器只停留在能做题的层面,我又安排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的过程,通过实验现象加深学生对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作用的认识。整个过程以学案为支撑体现学习痕迹,注重落实。
(五)联系生活,扩展思维
小结之后,将学生的视野扩展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举出应用变阻器的实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还可以向学生渗透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理念,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是有用的。做到联系实际,放眼未来,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德育渗透,落实三维目标。同时要求学生课下分析滑动变阻器有什么缺点如何改进,将思维延伸到课外。
(六)当堂检测,题目分层
及时反馈检测知识掌握,不要华而不实的课堂,提高实效性与时效性。精选典型题目,尊重学生的差异,不同层次学生可依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做不同的题目,并要求学生保留做题的思维痕迹。
以上就是我对《滑动变阻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