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12 20:24:31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

4、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导入

由《完璧归赵》的故事引入。

“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二、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三、朗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四、初步感知课文,理解大意

第一段:

1、重点字词,

使:派遣以:用,拿,把,介词

易:交换其:加重语气,一定

加惠:给予恩惠大:大片土地,形容词作名词

虽:转折连词,即使然:代词,这样

于:从弗:不

使:派遣,动词使:出使,动词于:到

2、品读第一段对话,从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信息:交代背景(环境),秦王想“以大易小”,安陵君不从,于是唐雎临危出使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盛气凌人、蛮横、欺诈)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清醒、不悲不亢)

评析: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

第二段:

1、重点字词:

以:用,拿听:听从

何也:是什么原因呢?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忙

以:凭借以:因为,介词

错意:置意错,通“措”广:使……扩充,形容词使动用法

逆:违背轻:轻视,看不起

与:通“欤”若:像

是:这样,如此虽:即使,让步连词

直:只,仅仅

2、品读第二段对话

(1)安陵君不愿易地,秦王态度如何?哪句话课看出?

“不悦”

“……轻寡人与?”(咄咄逼人)

(2)面对秦王的咄咄逼人与“不悦”,唐雎如何应对?

“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坚定立场、不卑不亢、沉着应对)

评析: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第三段:

1、重点词语解释

怫然:盛怒的样子谓:对

公”先生尝:曾经

伏、流:使……伏;使……流布衣:平民

免:脱去徒:光着

抢:撞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士: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仓:通“苍”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详若:如果

必:一定缟素:穿丧父

是:这样

2、品读第三段对话

(1)唐雎坚定的立场——不易地,秦王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怫然怒”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骄横狂妄)

(2)唐雎如何应付?有什么行动?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机智、正气凛然、针锋相对)

“挺剑而起”(勇敢)

评析:唐雎跟秦王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对于秦王的淫威,唐雎毫不畏惧,用排比句式列出史上有名的刺客,表明自己的立场,让秦王感到恐惧表现出维护国土的誓死决心

第四段:

1、重点字词解释

挠:屈服长跪而谢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谕:明白,懂得以:凭着

徒:指以:因为

2、品读第四段对话

面对唐雎的“挺剑而起”,秦王作何反应?

“长跪而谢之”

评析:写斗争结果,秦王被唐雎折服唐雎终于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

五:整体感知课文,探讨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作家作品;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过程与 ……此处隐藏18773个字……>2.就课文内容提出阅读问题。

【参考】

(1)“使命”指什么?

(2)唐雎是怎样做到“不辱使命”的?

(3)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

再读理解

1.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句,并思考提出的阅读问题。

2.组内交流:

(1)解决难词难句。

(2)修正或完善对问题的回答。

3.师生互动。

重点引导:

(1)词语归纳性积累。

(2)回答问题要以原文为依据,完整作答,并准确翻译。

【参考】

(1)第一段故事的起因,交代“唐雎使于秦”的原因;第二段故事的发展,写唐雎重申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弗敢易的观点,抵制秦王骗局;第三段故事的高潮,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挺剑而起”;暗示他将效仿古人,行刺秦王。第四段故事的结局,写秦王“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2)文章通过记述唐雎以超人的胆识和雄辩之辞折服骄横、狂妄、狡诈的秦王,打消了秦王企图吞并安陵的妄想,终于不辱使命之事,赞颂了唐雎的机智沉着、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三读感悟

阅读课文,你有什么感想或启示?

学生自由交流,可从唐雎、秦王等角度来谈。

课堂检测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习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故不错意也错:

(2)弗敢易易:

(3)长跪而谢之曰谢:

(4)寡人谕矣谕:

2.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②太守谓谁

B.①秦王不悦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①安陵君其许寡人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D.①愿终守之②愿借子杀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

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雎品质。

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教学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

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唐维出使秦国的原因。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部分是情节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具体叙写唐推出使泰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部分分为两层:第-层(第2段)唐唯义正辞严地驳斥秦王所谓不同意“易安陵”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谬论,并表示鲜明的态度‘“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二层(第3段)唐雎以“布衣之怒”与秦王“天子之怒”针锋相对,并效法‘三子”,挺剑而起。这是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通过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他所明白的道理,反衬患难出使胜利,点明了主题。这部分是情节的结局。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句

要求学生课下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五、课外练习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