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12 09:39:3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1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1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忧国忧民思想

重点难点:

课型教法: 分析鉴赏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幻灯片号:

教学过程

1、 练习

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分析,正确的是:ABD

A、 本诗以七言为主,B、 句式多变,C、 节拍有缓急,D、 其目的是表达自由奔放的情感。

E、 本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F、 类似楚辞,G、 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H、 本诗反映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I、 积极面对人生与社会态度。

J、 本诗是借惜别的话题,K、 以游仙诗的形式,L、 表现自己的政治态度和生活理想。

2、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其与“李白”同为唐代第一流诗人,并称“李杜”,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因其生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3、 结构

(一)秋风破屋

动词妙处:“怒号”“卷”“三重”“飞”“洒”“挂”“飘”

(二)群童抱茅

动词妙处:“欺”“忍”“呼不得”“似叹息”;写出无可奈何心情。

(三)长夜沾湿

“长夜”一语双关,自己的处境,国家的处境(风雨飘摇之中)

“何由彻”意味深长,一作结,二铺垫。

(四)崇高思想

安得欢颜独破受冻

秋风破屋风白天室外事

板书:现实群童论茅自己(生活、精神、痛苦)

长夜沾湿雨黑夜室内人

水到渠成推已及人

理想广厦千万间(点睛之笔)他人(疾苦)

4、 小结

1、 主题:从推己及人中,2、 表达了关心民生疾苦,3、 忧国忧民的崇4、 高思想。

5、 层次分明清晰。

5、 升化主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归心似箭)

杜甫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忧国)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忧民)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别林斯基: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6、 诗歌鉴赏练习

1、下边是晚唐诗人聂夷中的《伤田家》,对它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1—186)

二月卖新丝,五月新谷。

医得眼前疮,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错误!未定义书签。,只照逃亡屋。

A“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写“田家”虽然贫困,但尚有“丝”、“谷”可卖。

B“眼前疮”和“心头肉”是比喻的写法,“眼前疮”喻眼前急难,“心头肉”喻“丝”、“谷”等农家命根。这两句入木三分地提示出血淋淋的社会现实。

C“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更增强了诗的艺术力量。

D全诗言简意足,充满诗人对田家的同情、对君王的讽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二、教学设想

1、杜甫的这首借景抒情的诗,从内容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在深入理解体味本诗和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方面,我打算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训练,因此本节课我考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使学生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从基础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2、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3、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杜甫的诗及资料

4、教学用具:多媒体

5、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课文,领悟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1)、查一查下面的加点字。(见多媒体)

(2)、听一听录音

(3)、教师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等

(4)、学生个人读,学生对朗读作简单评价

(5)、学生齐读

3、比一比(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2)、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3)、请各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当时的心情。

(4)、以作者此时的心情为感情基调朗读,并对朗读作评价

4、品一品(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写好批注,与同学作交流并作汇报)

5、赛一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实行分组背诵竞赛)

6、议一议(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全诗内容,谈一谈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像杜甫这样具有伟大情怀和理想的古仁人还有很多,请列举两个。

7、教师总结,学生再读全诗。

8、理一理(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已在这节课的收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3

课堂教学回顾:

一、导入新课

1、 欣赏“杜甫草堂”视频

2、 走进作者

(1)学生介绍杜甫

(2)屏幕展示“名人风采”,学生齐诵

3、 出示背景链接,学生朗读

二、阅读三部曲

(一)、听读篇

1、 播放范读录 ……此处隐藏12317个字……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四、练习设计

(一)诗中采用哪些表达方式、试举例说明?

(二)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拍、层次和韵脚。

(三)指导学生读出语调升降、语速快慢和语音轻重。

(四)欣赏朗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介绍创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朗读、背诵,对内容相近或体裁相同的诗作比较阅读。

3.组织一次古代诗歌(不限于学过的)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继续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1.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且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为:被。歌:诗的体例。意思是茅屋被秋风所破坏。

2.全诗段意

①秋风破屋——惨

②群童抱茅——悲

③长夜难眠——哀

④广厦庇寒—一愿

3.思想内容。

这首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现实,而且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的呼喊。

4.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频繁的韵角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5.关键语句

最末一段,集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6.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7、练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有描写,有叙事,有抒情,请在诗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第一节开头两句是叙事,以下三句是描写;第二节全部是叙事;第三节开头两句是描写,最后一句是抒情,其余都是叙事;第四节全部是抒情,兼有议论。描写涉及到事物的形态,叙事涉及到事件的发生过程,抒情则是情感的迸发与升华。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情怀。具体分析参见课文说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