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记》教学设计

时间:2024-02-23 05:21:12
《黄山记》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山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黄山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气势磅礴的语言特色。

3、过程和方法:诵读法。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指导诵读课文,领会本文瑰丽多姿、大气磅礴的语言特色和精致巧妙的布局特点。在理清游踪,了解黄山奇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欣赏活动中驰骋想象和联想。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作者真挚感情的融合及本文布局谋篇的手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下面就让我们共同领略黄山的奇峻。(介绍黄山)

二、作者简介:徐迟(1914~1996)浙江省吴兴人。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原名徐商寿。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

三、阅读理解:

(一)、同学们自读本文,并考虑如下问题:

1、课文四部分各写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想像大自然怎样创造形成黄山这处胜境,实质上介绍了黄山景物的特色:云海、奇松、温泉、飞瀑,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它是全文的总起。

第二部分分三阶段(史前,唐宋,元明清以后)写黄山的登山史。

第三部分着重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与第二部分对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点明题旨:"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第四部分写在黄山之巅所见黄山的四大景观: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和第一部分的"奇"紧扣。

2、填空:黄山的地理位置:______,成因______,范围:______、______这段介绍突出一个"______"字。

3、本文的主题

明确:黄山的自然风光是美丽的,而更美的是把仙境送给"人间"的人们!那些征服、改造大自然的攀登者、探索者!--这正是本文要写黄山石工、药农、气象工作者的寓意所在,是烘托主题的亮点。给我们展示黄山壮丽美景的同时,赞颂那些改造自然的"人",从而表现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无限热爱之情。

(二)、本文的构思。

本文不像一般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胜景这个角度起篇,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给第二部分埋下伏笔,也给"三、四"作铺垫;接着分三阶段(史前,唐宋,明清以后)写黄山的登山史,呼应第一部分黄山的"险",为后文写今天黄山化险为夷作反衬(伏笔),表明时代不同,风景区已能为全民所享用;第三部分着重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与第二部分对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点明题旨:"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最后,写在黄山之巅所见黄山的四大景观: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和第一部分的"奇"紧扣。

这四部分联系是很紧密的,全文采用总分结构的组织形式。借用书上的句子来概括:一、大自然安排胜境;二、不可攀登的黄山;三、幸福已属多数人;四、这是何等的公园!

(三)、第二、三两部分写登山的情况,它跟黄山的特点,以及表达主题的关系。

明确:分析:第二部分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简要历史,看似与写黄山的特点无关,实则是妙笔,几千年来很少有人登上黄山最高峰,是因为其险峻,这里侧面烘托黄山的险。第三部分写"我们"登山时的情况,正面直接写其"险",同时,也处处与第二部分比较,以突出"换了人间"之意,表达了主题。

四、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深入理解文意,欣赏本文在语言构思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一部分,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

提示: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2.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提示: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二、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黄山景观的"奇"而来。可思考"奇"在何处。

提示:奇就奇在"变化无定"上,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时隐时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从彩虹到神奇的摄身光,写尽黄山的险与奇,还有神秘感,又如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本文的语言特点:

1.总特点:色彩浓烈,语调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干脆利落,气势宏大,奔腾豪放。

2.本文多用短句和排偶句。

分析:本文多数单句、分句都极其简短,即使是一些比较复杂的长句,作者也顺应句子结构,将其分开成几段,以使其节奏明快,段落不分,采用类似骈体文的排偶句式,读来有一种奔腾直泻、不可阻遏的磅礴气势。

四、本文写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本文引证广泛,材料丰富,而文章结构却脉络分明,严谨有度。作者将丰富的材料分成几类,然后依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借抒情议论,把它们联缀成篇。

联想丰富是本文的突出特点。作者娴熟自如地交替运用这些联想方式,思绪飞扬,无所不至。

五、本文与其他游记写法有什么不同。

其一,开头落笔不凡。本文不像一般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胜景这个角度起篇,气势磅礴。在介绍黄山概貌后,又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数千年中极少有人能攀上黄山之巅的史实,烘托了"险"字。在记游之前写了这样两段内容,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第一部分做为全文的总起 ……此处隐藏9550个字……/p>

二、设置问题,讨论探究

1.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次。教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索一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索。等学生思考后,点名让一两位学生回答。

2.补充:逻辑线索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课文第二部分还可以分为五层,分别写黄山奇峰、黄山松、莲花峰、黄山烟云、黄山日出,请找出它们的起始段落。

3.讲解: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 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请在课文中找出角度转换的地方,并说说它们是怎样转换的。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4.对学生回答给予鼓励,并适当补充:“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龟。”是仰视;“清晨……神奇的仙山琼阁。”是远视。

5.讲解: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深奥,需要同学们仔细体会,比如“黄山的峰石,经过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又增添了人间欢乐的生趣。这是黄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结合。”这一句中的“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内在美”、“外在美”都不太好理解,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呢?

6.对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这种主动精神,不放过学习中遇到的任何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深人理解课文..

7.提示: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句子,只要大家认真诵读体会,就能够理解它的意思。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教室。都峰。”是仰望;“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先是在攀登的旅人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当我们登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是从峰顶俯视。

三、归纳小结

1.讲解:本文是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它与一般的游记散文比较起来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同学们能够说出这些不同的地方吗?

2.给予鼓励: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基本概括出了本文作为解说词的特点。并做适当补充。

3.小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既体会到了黄山的美景,又学到了对景物进行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的方法。

4.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黄山记》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以及描写技巧;

2、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3、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能体会自然与人类怎样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难点:

见“教学目标”1、3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中国的五岳是哪五座山吗?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 中岳嵩山 云雾

东岳泰山 山势雄伟

南岳衡山 高、秀

西岳华山 险要

北岳恒山 奇伟

总结:前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但有一位饱览中国名山大川的旅行家徐霞客却说,“黄山归来不看岳”!那么,黄山的胜景是如何的呢?现在,我们随作家徐迟的文章,一起来游览一下吧。

二、诵读全文

三、整体感知全文

本文共四部分,请同学们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小组讨论,由代表发言。

明确:

1、自 然造山

2、古人攀山

3、今人登山

4、人类赏山

四、赏析第一部分

细读第一部分,回答下面问题(小组讨论):

1、第一段中“大手笔”指的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本段的意思可以概括为 。 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

3、第二段中对云海的描写用了 手法。

4、第三段中“这件艺术品”指的是 ,如何理解?

5、找出这部分的重点词语,用一个字概括黄山的特点。

6、给“摄身光”下定义。

明确:

1、黄山。突出黄山的雄伟、壮观。

2、介绍黄山多山峰的特点及它的地理区域。拟人、对偶。

3、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的景致变得变 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4、指黄山。采用比喻手法把黄山写成艺术品,更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特点是“险”。

6、“摄身光”是指色彩光晕如镜,并能让各人照出自己的一种自然现象。

五、赏析第 二部分(即时发言)

1、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显然不同,为什么要选用“传 说”这一材料呢?

提示: 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

2、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

提示: 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这一部分与文章中心有什么联系?

提示 : 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 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文歌颂我们 的时代和人民伏下一笔。

4、这一部分和其它部分有什么联系?

提示: 承第一部分黄山风光的“险”而来,是大自然“不肯随便地将胜境给予人类”及“封山”这一意旨的具体体现。又与第三部分“胜境已成公园,崐绝处已经逢生”的现实情况相互比照。可见这部分使文章结构波澜起伏,而又貌断实续。

第二课时:

一、赏析第三、四部分

1、第四部分写了哪几种景物?

2、对松、云雾和太阳的描写分别用了什么手法?

3、文章结尾说:“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如何理解这句话?

4、通过三、四部分,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二、对比阅读:

李白的《蜀道难》似乎与徐迟的《黄山记》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下面我们对比一下,两作者是用怎样的描写手法表现不同的情感的。

特点 手法 感情

蜀道 险 神话

高 夸张 畏途巉岩不可攀

想象 侧身西望长咨嗟

黄山 险 拟人 礼赞征服自然的人类;今夕对比,奏响时代的颂歌

奇 比喻 歌;揭示:人类要征服自然,才能真正地欣赏自我 诗文、神话,与自然完美融合。

对比

夸张

三、拓展问题:

学习了《黄山记》后,大家对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当有了一个比较大致的认识 。但我 们 看到,为个人利益而破坏自然的例子,目前比比皆是,比如:

1、张家界建电梯。

2、三江合流处建水电站。

面对这样的事情,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当给个建议国家呢?相关链接:导学案 八年级导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导学案

《《黄山记》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