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4-06-08 16:06:05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合集六篇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合集六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的:

1、乐于参与科学探索活动,体验操作的乐趣。

2、初步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

3、能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蜡笔,涂蜡和不涂蜡的纸船若干,三大盆水、毛巾、白纸。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情境导入: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很远的地方游玩,去那个地方要经过一条小河,可是老师不知道怎么度过小河,小朋友有办法吗?(启发幼儿联想到坐船过河)

2、教师出示纸船。(看老师这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艘纸船,让我们一起度过小河)

3、幼儿将纸船放入水中玩耍,提醒幼儿注意观察4、引导幼儿讨论游戏结果(纸船碰到水就湿了,时间一长就掉水里了)

二、科学探索

1、幼儿玩水的过程中,教师将涂满蜡的纸船也放入水中

2、请幼儿观察老师的纸船,有没有打湿呢?那你们的纸船和老师的纸船,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们是怎样玩纸船的?你们的纸船怎么了?你发现了什么?

3、老师示范对比实验,使幼儿明白蜡是不吸水的。

小结:蜡是不吸水的,所以把蜡涂在船上,就好像给纸船穿上了一件雨衣,可以保护小纸船,船就不会被水打湿了。

三、幼儿动手制作不沉的纸船。

1、幼儿自己动手为纸船穿上雨衣

2、教师巡回指导

3、注意提醒幼儿,纸船的每个角落都要涂上蜡,特别是底部

4、幼儿带着自己制作的纸船再次进行游戏(现在就让我们坐着不沉的纸船到远方游玩吧)

活动延伸:将幼儿制作的纸船和制作的材料投放入区角,以便幼儿自己动手探索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为了让孩子们找出为什么有的纸船会打湿而有的则不会,就特意给幼儿提供了两种纸船,一种是涂蜡的,另一种没有涂蜡。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通过互相对比来发现问题:孩子玩了一会儿他们就发现有的小纸船被水浸湿坏掉了,有的小纸船没有被水浸湿仍可以在水中玩。发现了问题,我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为什么有的纸船打湿了,有的没有打湿呢?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让幼儿摸摸有颜色的小船和没有颜色的小船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比较、观察,两种小船的.不同,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提高了幼儿的感知事物的能力。而在实验中的探讨和发现也增进了幼儿彼此间的交流沟通。

通过此科学实验活动,作为教师应幼儿自发概念为“切入点”,让幼儿从“做中学”以互动——-建构让幼儿亲身体验科学探索过程。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获取科学知识,发展创造意识,为幼儿提供“支架”,通过幼儿手动、心动、人动、他动、以支持、协助引导幼儿“向上”发展科学概念!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知道改变纸的形状可以使纸桥的承受能力发生变化。

2、鼓励幼儿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感知,同样的纸折成山形最牢固,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活动,萌发幼儿对物体呈种现象的兴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张A4纸,两个油泥盒子,一根吸管。

2、每组一盒塑料积木。

3、折纸扇,石棉瓦,平常的瓦片等等。

1、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老师:你见过桥吗?是什么样子的?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平常我们见过的桥都是用水泥钢筋或者木头做成的,今天我们也要做一座自己的小桥,这座桥能够放一块积木在上面。

教师介绍材料:积木、纸、吸管。

提出要求:两块积木座桥墩,吸管是桥下面的流水,纸用来做桥面。

2、幼儿制作纸桥。

(1)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并请做好纸桥的幼儿将纸桥展示在桌子上。

提问:你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这次要在桥上放三块积木,你可以把你的纸桥变一变。

(2)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并将完成的作品放在桌子上。

提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你的纸发生了什么变化?

游戏:比比谁的纸桥最牢固?

刚才大家做出的纸乔都能够放三块积木,现在我请大家来比赛,看看谁做的纸桥能够放的积木最多?

(提出要求: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比赛,并数一数最多在桥上能够放多少积木)

从每组选一个小朋友上来展示:比一比谁的纸桥最牢固。

讨论:你做的纸桥最多能够放几块积木?为什么你的纸桥能够放这么多积木?

3、帮助幼儿了解简单原理

结论:“当纸弯曲之后能够承受的重量变大,弯曲的次数变多,承受的重量也就变大了,而且弯曲的次数越多,承受的重量越大,纸桥也就越牢固。

4、扩展幼儿的经验,日常生活当中,你还发现哪些东西是利用弯曲后来使它便牢固的?(瓦、折纸扇、瓦楞纸等等)

5、总结,激发幼儿对物体呈种现象的兴趣。

活动延伸:

请幼儿制作山形的纸桥,通过弯曲次数的变化,看看谁的纸桥最牢固。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内容与要求

1.初步感知螺丝构造。

2.体验为螺丝与螺帽配对的喜悦。

3.尝试小组分工与合作。

活动重点

为螺丝和螺帽配对,并简要地说说为什么这样配对。

材料准备

不同种类和大小的铁制螺丝和螺帽若干,篮子若干。

活动过程

1.探索发现

(1)师:我们教室里变成了三大组,每个组的桌子上有螺丝和螺帽,请各组小朋友为螺丝和螺帽配对。

(2)幼儿操作,老师观察指导。指导要点:对于个别不愿意参与的幼儿给予提醒与指导。

2.交流共享

(1)请三个组的代表说说自己小组是怎样为螺丝和螺帽配对的。

(2)说说在为螺丝和螺帽配对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3)问题一:你们发现螺丝有哪些形状?请用手指给其他小朋友看。三个组进行抢答,获胜的一组得到一颗五角星。

(4)问题二:你们发现螺帽有哪些形状?

(5)问题三:你们觉得螺丝像什么?螺帽像什么?

(6)问题四:你是怎样为螺丝和螺帽进行配对的?请表演给其他小朋友看看。

(7)小结:螺丝和螺帽有的是圆形,有的是三角形,相同形状的螺丝和螺帽才可以配成对。

3.模仿游戏

(1)今天我们教室里来了这么多的螺丝和螺帽,我们大家一起玩一个关于螺丝和螺帽的游戏好不好?

(2)螺丝和螺帽的要求:三个组自己推荐哪些小朋友当螺丝,哪些小朋友当螺帽。

(3)游戏设计:请几个当螺丝的小朋友站成横、竖两排,组成“丁”字形状。然后再请几个扮演螺帽的小朋友在“螺丝”纵排的空当中快乐地钻S形。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去找找螺丝和螺帽藏在家中的什么地方。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探索生活中空气压力的各种现象的兴趣。

2、按照实验步骤细心操作,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测。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在实验操作中,感受空气的压力。

活动难点:

能够按照实验步骤细心操作,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测。

活动准备:

玻璃瓶、纸片、玻璃弹珠、水。

活动流程:

直接导入——实验操作——活动延伸。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

空气在哪里?

空气有力量吗?从小实验中找答案。

二、实验操作

(一)第一次操作:空气能形成压力

1、材料介绍

猜一猜纸片能拖住玻璃杯里的水吗?

2、验证

(1)教师演示

重点步骤讲解:水倒满玻璃杯、用手轻压纸片、慢慢翻转。

(2)幼儿操作

两人一组完成实验。

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

3、实验结果

(1)幼儿交流

杯子倒过来水没有流出来,是谁在帮忙?

(2)为个别实验失败幼儿纠错

为什么水不加满,杯子倒过来水会落下来。

小结:杯子里的空气和外面大气压相互抵消。

(3)小结: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能形成一股力量,我们叫它空气压力,帮助纸片托住玻璃杯里的水。只有做了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的结果。

(二)第二次操作:空气压力大

1、设疑

装满水的玻璃瓶里如果再放入弹珠,纸片会掉下来吗?

2、幼儿操作

数一数,放几颗弹珠。

提醒幼儿注意实验要点。

3、实验结果

幼儿交流

放了玻璃弹珠后,纸片掉下来了吗?

你放了几颗?

小结:原来空气的压力能够托起玻璃杯里那么多、那么重的弹珠,空气的压力很大。

活动延伸:

生活中的空气压力

实物操作:粘勾、汽水

生活中有很多空气压力的存在,找一找。

活动反思:

通过这一活动,幼儿都能很好地认识空气并知道空气的重要性,活动中主要通过多次实验,探索利用小纸片使杯子里的水倒过来而不流出来的方法,来感知空气的压力。环节中粘钩的运用合理、形象,也增加了趣味性,活动效果很好。本次活动围绕目标进行,每个环节紧紧相扣,层层递进,从而激发幼儿保护空气,保护大自然的意识。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光源的强弱影响影子的清晰度。

2.初步探索光源与物品的距离对影子的影响。

3.用语言描述实验结果。

重点难点:

了解光源的强弱影响影子的清晰度。

活动准备:

各种强弱不同的光源、白墙、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

活动过程:

一、幼儿猜测通过实验体验不同强弱的光源。

1.分享各种可充当光源的物品。

你们带来了什么能发光的东西?介绍一下吧。

2.比较各光源的强弱。猜猜看哪种光源比较强?哪一个比较弱?我们一起看看是不是这样。

二、将幼儿分组,引导幼儿探索光源强弱对影子的影响。

1.幼儿猜测光源强弱对影子的关系。

2.幼儿自由分组实验。

三、老师实验,与幼儿分享实验结果。

1.每组一位代表说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光源强的时候,影子怎么样?光源弱的时候,影子又怎么样?

2.老师再来做实验,会不会和你们的结果一样呢?

四、老师再次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探究光源与物品距离对影子的影响。

1.同样是用太阳灯作光源照出来的影子,为什么有时影子大,有时影子小呢?

2.光源和物体之间的距离变了,影子的大小、形状就会发生变化。光源和物体之间的距离越长,影子越小,距离越短,影子越大。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一、活动目标

1、认识红、黄、蓝三原色,知道红、黄、蓝两两混合分别变成橙色、紫色和绿色。

2、探究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混合的变化,并尝试实验。

3、喜欢探究颜色的变化,感受探究颜色奥秘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兔子图片、染缸图片、颜料、瓶子、宣纸、盘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故事《会变色的兔子》

小兔妈妈有三个孩子,一个叫小红、一个叫小黄,还有一个叫小蓝,这三个孩子都非常淘气,有一天,他们和妈妈一起去熊猫大叔的染坊里去玩,小红不小心摔倒了黄色的染缸里去了,当他爬出来的时候,兔妈妈问小红,“你是谁呀”,“我是小红呀”小红说,可是妈妈不相信,小黄摔倒了蓝色的染缸里去了,当他爬出来的时候,妈妈问“你是谁呀”“我是小黄呀”,可是妈妈不相信,小蓝掉在红色的染缸里去了,当他爬出来的时候,妈妈问“你是谁呀”小蓝着急的说“我是小蓝呀”,可是妈妈也不相信。

2、教师提问:为什么妈妈认不出小红、小黄和小蓝了呢?让我们做一个小实验吧!

二:基本部分

1、小实验:颜色变变变

给幼儿提供红、黄、蓝三种颜料瓶,让幼儿进行实验

红色颜料和黄色颜料混合,有变化吗?(橙色)

黄色颜料和蓝色颜料混合,有变化吗?(绿色)

蓝色颜料和红色颜料混合,有变化吗?(紫色)

2、制作花手帕

教师演示:将三角形宣纸的三个角放入三种不同的颜料盘里,渲染一会儿,两种颜料的交界处形成另一种颜料,即橙、绿、紫色,然后就变成漂亮的花手帕了。

幼儿操作,教师适当指导

三、结束部分

作品展示

教师小结:今天小朋友认识了红、黄、蓝三种颜色,这三种颜色是色彩中的三原色,由它们可以变化出很多漂亮的颜色来,我们还制作了小手帕,回家后,教爸爸妈妈来做好吗?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激发了幼儿对颜色的探索欲望,让幼儿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颜色变化的规律。在幼儿动手操作颜料瓶时,颜料准备的不够合理,导致颜色有的深有的浅,在结束环节,由于幼儿存在个别差异,个别幼儿不能主动地参加到展示中去,有了这次的经验,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表现的更好!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合集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