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窦娥冤》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窦娥冤》教案1第一课时
一、导入学习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出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的中国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什么“王法”要被毁灭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与元杂剧介绍
1、关于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8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⑴ 结构:
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和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⑵ 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配角有副净,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⑶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注:课后可查阅“宫调”知识)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有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三、速读感知,理清思路
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其后情节见课文注释①介绍。
1、请跳读课文,看看课文节选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31个曲牌,分别属于仙吕、南吕、正宫三个宫调。
2、请概括讲述本课故事情节,并重点讲述第三折情节。(可由多人共同完成)
板书简示为:
1、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2、婆婆索债,险些丧命;窦娥争理,张生歹念。
3、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4、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窦娥冤》教案2《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该剧剧情取材自东汉“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 ……此处隐藏32350个字……但又顾虑重重。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的父亲。奸王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哈姆雷特的主要对手是克劳迪斯,克劳迪斯身上集中了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恶德。从这一点看,窦娥与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都在社会。
但窦娥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不能选择,哈姆雷特则不同。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因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而迟迟不能采取积极行动,最后只能凭一时冲动,抱着宿命论观点行动起来,以至于最终和所爱的、所恨的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不仅仅在社会,还在人性本身。
课外延伸:通过这段文字的阅读,或许会使你对刚才讨论的问题的理解有了很大启发,那么,把你自己的想法和刚才各组讨论的结果求同存异进行归纳整理,写成一篇小论文。
《窦娥冤》教案15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通过分析唱白理解人物形象。
2、揭示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主题。
3、戏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欣赏,引入学习本剧第二个场景。
教师:窦娥的冤屈,真能感天地,泣鬼神,如果说第一个场景刻画了一个满含悲愤之情,有着强烈反抗意识的窦娥,那么,第二个场景又跟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样的窦娥呢?
二、赏析第二个场景:
1、学生角色朗读《倘秀才》《叨叨令》和窦娥与刽子手的对白,(男:刽子手,女:窦娥)思考:讲了什么内容?表现了窦娥的什么性格特征?
学生明确:主要写了窦娥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主要表现了窦娥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
2、教师:窦娥来到了法场,她婆婆也来到了法场,接下来,让我们来朗读一下窦娥和婆婆的对白,思考:这段对白,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们明确:这些话通俗明白,像生活本身那样自然、贴切,没有丝毫加工的痕迹,而且与窦娥的身份、处境相吻合,刻画了她善良的心地。
3、这段对白,除了刻画窦娥善良的心地,还叙说了窦娥的冤屈,这在情节上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明确:这段对白,主要用以激发人物的内心冤屈,表现人物的内心愤恨,为后文发三桩誓愿作了铺垫。
4、女生齐读《鲍老儿》曲子的后面唱段,思考: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话这样理解?
学生明确:因为现实难合人意,她在这种是非颠倒的社会中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感叹自己时运不济;这样说也可以安慰婆婆,减轻婆婆的悲伤,体现了她的孝顺。
5、思考:作者着力刻画窦娥的善良性格,在表达主题上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明确: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平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这样与窦娥反抗的精神相映衬,使她的形象更丰满、鲜明;同时善良的被毁灭,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三、赏析第三个场景:
(教师:窦娥满含冤屈,走上了法场,她多么不甘心平白受冤,多么想昭示冤情,多么想惩罚世道,那我们再来看看窦娥走上断头台时说了些什么)
1、学生明确,主要讲了三桩誓愿,是哪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2、赏析血溅白练:角色朗读宾白,齐读《耍孩儿》唱段,思考:窦娥要血溅白练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明确:①说明自己的冤屈。②让自己的满腔热血不落红尘,她发这誓是想让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3、赏析六月飞雪:学生角色朗读宾白部分,思考:窦娥要六月飞雪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明确:①让上天昭示自己的冤屈。②让白雪裹尸,洁白不染。
4、引导学生分析血溅白练和六月飞雪所隐含的其他意思。
学生明确:表明了她与要与那污浊的社会最后的决裂,也表现了她品格的高洁。
5、赏析亢旱三年:学生自由讨论:窦娥要发下亢旱三年的誓愿?
学生讨论明确:她希望的不仅是个人的冤情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恶人,亢旱三年,楚州自然颗粒无收,那些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污吏自然就不可搜刮。同时更突出窦娥惊天地、泣鬼神的冤屈之深。
6、学生欣赏视频,感知窦娥的冤屈。
7、学生讨论:前后对天地的不同态度是否矛盾?
学生明确:前者是无助之下的怨恨,实质上怨恨的是现实的社会;后者是无助之下最后的依靠和寄托,是窦娥反抗精神的体现。所以二者并不矛盾。
8、体会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的作用?
学生明确: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说明窦娥冤枉悲凄;六月飞霜衬托窦娥冤案是实,证明并暗示第二桩誓愿也能实现;东海孝妇除了暗示第三桩誓愿将要实现之外,更能衬托窦娥的反抗精神。
四、总结窦娥的形象: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和摧残的、善良孝顺、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抗争的劳动妇女形象。
五、学生讨论:
根据结尾安排三大誓愿的情节,探讨本剧的浪漫主义手法。
六、概括主题:
学生明确: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七、分析语言特点:
《窦娥冤》一剧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课文中,凝练而又明白如话的说白,优美而又有节奏的的唱词,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集中表现了窦娥的怨与愤。不少古代白话,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等都表述得十分生动。科白等辅助手段运用的也很好,配合唱词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补充材料】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九、作业:
根据所掌握的窦娥的性格特点,为窦娥写一幅挽联:
上联:贞洁敬孝,哀怨感天雪飞六月
下联:刚烈争抗,悲愤动地旱亢三年